
最近天氣比較冷,一週都會找一天跟宅嬰一起泡澡,不然平時他都是洗完會泡一下他的小澡盆,在找他的入浴劑時,想到小時候家母都會用一瓶子紫紅色會有很多泡泡的泡泡浴加在浴缸裡, 沒想到在我搜尋後終於找到一樣的,馬上下訂,哈哈哈,在一週母女泡澡時光中,有我小時候的回憶,也可以一起創造宅嬰以後的回憶~
家,對你來說是什麼呢?是家人在一起就是家,還是住的地方就是家呢?身為女性真的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也有很多被歧視的地方,今天我們就先不寫這個),小時候拜爸爸的祖先,那是有血緣關係的,結婚後拜先生的祖先,先生的祖先到底為什麼要拜?根本不知道他是誰啊(苦笑),像小時候住的地方在小時候就是家,但是長大去異地工作,跟室友一起租屋那是家嗎?結婚後,如果跟公婆一起住,那也是家嗎?在我心裡家應該是一個可以極度放鬆自由自在的地方;以前跟先生在高雄工作,租屋處一直都有室友,雖然在那邊住了六、七年,但是對我來說那邊就是一個租屋處,一直有外人的租屋處,臨時住的地方,住起來倒也不會太綁手綁腳,因為都是朋友,也有自己的空間,但畢竟還是有別人在沒辦法穿著內褲跑來跑去,這個時候先生就會說,到底誰會沒事光著屁股跑來跑去(這是一種形容的感覺ok~)。
後來懷孕想說爸媽、公婆都在台北,還是先搬回台北住好了,加上很想給蘇怡寧產檢(狂笑),才正式搬回婆家住,在婆家住兩年左右的時間,沒有太大的不便,但內心總覺得那不是自己的家,可能真的沒辦法很輕鬆自在的真正把那邊當自己家,畢竟才住一兩年,很多習慣都不一樣,所以一直保持著相敬如賓互相尊重的狀態,先生一直不懂我為什麼無法把婆家當家,我想各位媳婦一定都懂的啊,你在婆家會在沙發上攤著翹腳看電視嗎?不會啊,但是在娘家一定會呀,在婆家也沒人知道自己的喜好,自己喜歡吃什麼,但是自己媽媽每次回去都會準備自己愛吃的,甚至還會多準備讓我帶回去,這就是很明顯的差別了,女兒跟媳婦是不一樣的,所以才一直想要買房自己住,加上也沒有宅嬰的房間,搬出去後認真覺得這才是真的自己可以放鬆又自在又可以光屁股跑來跑去的家啊(無誤),之前媽媽與家人來新家吃飯,他們離開後,我只記得先生說了一句,終於可以不用演父慈子孝了(大概就是可以放鬆了的意思),我當時內心就在想,我媽才來幾個小時你就這麼不自在了,那我住在你家,可想而知~
回到前面說的泡泡浴,買到泡泡浴的時候就跟先生說,這是我小時候用的品牌耶,小時候我媽都買這個讓我泡澡,先生說他小時候都沒有泡澡,像洗澡他對於小孩就不會想到買這種泡泡浴讓他泡澡,但我小時候會泡泡泡浴,當然就是會讓宅嬰泡,這就是小時候家裡的習慣留下來的,再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像娘家煮魚會紅燒、煎、烤或清蒸都會做 ,但是先生家的魚都是用煎的,所以先生是很習慣也喜歡吃煎的魚,但我可能從小就會吃比較多種的,喜好就會不一樣了,沒有誰對誰錯,只是習慣不一樣,所以兩個人結婚之後的家,能自己住的話真的還是比較好,兩個人的結合組成一個新的家,有先生的一點點習慣,有太太的一點點習慣,融合成新的習慣,我們的小孩就會承襲這個習慣下去,這就是家的意義吧!
留言
張貼留言